上一页|1|
/1页

主题:邵阳市蔬菜直销与城市居民实现零距离

发表于2013-09-02

6月4日,我市首家蔬菜直销店正式开业,引起了市民关注。时隔两个多月,该店蔬菜销售火爆,直销网店也已增加到10个。但蔬菜直销店在赢得广大市民掌声的同时,也有市民质疑:销售的蔬菜是直产直销还是外地采购?平价蔬菜背后是绿色生态蔬菜还是农药化肥蔬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绿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企业的蔬菜直销模式进行了一次跟踪采访。

据介绍,绿翔农业的直销模式主要由三个流程组成:标准化蔬菜基地种植、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配送(正在建设)、蔬菜产品直销网点销售。

第一站:大祥区檀江乡台上村蔬菜基地

8月21日上午9:10,弯弯曲曲的乡村水泥路把城市与蔬菜基地连接起来。基地位于邵阳市南面的城乡结合部,接近基地的时候,远远望去,山与山之间,一个个白色的蔬菜大棚架在田间地头,与周边农民自给自足式蔬菜种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道路的蜿蜒和视角的错位,记者以为只有眼前看到的几个大棚,似乎与想象中的蔬菜基地相差甚远。但到达目的地后,才知道原来整个蔬菜基地有300多个大棚,刚开始所见的大棚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孟小平是该蔬菜基地的生产部长,“该蔬菜基地主要种植当季的时令蔬菜。”孟小平边说边带着记者参观基地。中间一条黄土小道,在小道与蔬菜大棚之间修建了水渠,两边的蔬菜地对称地排开,左边大棚种植了空心菜,右边种植了长豆角,再往前的大块地里种植了娃娃菜和莴笋,绿油油的。

穿过这片田地,记者到达另一片蔬菜大棚,这里大棚的数量更多了,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也各不相同,有西红柿、茄子、丝瓜,长势喜人。这里还有一大片藕田,在一片片硕大的叶子下,棕色的泥土里,一个个新的果实正在渐渐长成。

走过一段小路,来到一片种冬瓜的田地里。绿白色的皮,婴儿般大小,身上长满小刺,躲藏在枝叶里,枝条上布满了黄色的花,小冬瓜爬满了整片田地。“这种冬瓜只能长这么大,比一般冬瓜口感要好”,孟小平介绍说。

“今年天气太热,蔬菜基地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那些正在育种的蔬菜都被盖上了黑色的遮阳网。”孟小平一边说一边指着一个树阴下的水池,整个基地的种植用水都靠它,数条管道把水池里的水引到田间的水渠中,保证了蔬菜的正常用水。

在田间,一群穿着绿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有的在翻动着土壤,准备播种另一种蔬菜;有的人正在为长豆角搭架引蔓。据了解,他们主要是当地的农民,被统一聘用为公司的工作人员。海建远已经在这个基地工作两三年,“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蔬菜,心里很开心,现在就希望老天爷赶快下雨,缓解一下缺水的状况。”

第二站:城南公园蔬菜直销店

8月22日上午7:30,一个简易的钢架结构的小绿房子,不足20平方米,倾斜的货架上摆满了新鲜蔬菜,有花菜、葱、生姜、西兰花、丝瓜、南瓜、黄瓜、苦瓜、冬瓜、茄子、葫芦瓜、白萝卜、西红柿等等。

售货员紧张地忙绿着,一边帮市民挑选他们所需要的蔬菜,一边称重量,动作非常麻利。店外,前来买菜的市民已排成了长龙,一些市民在讨论菜价是否比超市或者菜市场便宜,一些市民大声地喊着自己需要的蔬菜。

“我第一次来这里买菜,听朋友说的,觉得这里的菜价普遍比外面要便宜一点。”市民罗女士说道。“菜价是便宜一点,就是不能自己选菜,有时候还会买到一些不太好的蔬菜。”市民谭女士直言不讳地说道。“这里的菜价有些便宜些,有些与外面的差不多,但是这件事办起来对市民还真的有好处。”住在三八亭的赵女士说道。“这里的菜确实比外面要实惠一点,我经常来这里买菜,一买就是一大袋。”住在市委里面的陆先生说道。

市民来蔬菜直销店买菜,往往是口口相传。记者观察到来这里买菜的市民往往买的数量很多,对这里的蔬菜品种和质量比较满意。这里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从基地运送过来,当天采摘当天运送到各营业网点,确保蔬菜的新鲜,比较好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同时直销店使用了电子秤,保证了蔬菜重量的准确性。

“平抑菜价,确保农产品安全是我们公司的生产目标。”绿翔公司负责人张斌说道,“蔬菜的直销模式在借鉴烟台、北京、上海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邵阳当地的具体情况,努力实现自产菜占营销点的80%,而只赚取20%到30%的利润。”正在建设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能从根本上保障市民吃上无公害放心菜。公司不提供加盟,这样便于蔬菜产销流程统一管理。这些都是绿翔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