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有多少东西 跟房子一起卖给了我们?

发表于2013-05-24

人们拼命购房的日子里,究竟给了自己什么出手的理由?房子本是用来居住的,但很多人买房子,却往往被居住功能之外的“附加值”打动,这也曾经给房价上涨增加了动力。在调控深化的今天,刚需购房已经成为主流,房价上涨得到控制。反过头来让我们再回忆一下那些跟房子一起卖给我们的“附属品”吧。

10年前,我们买过“血统”。

2000年之后,楼盘供应量增大,买房人可选择的项目比2000年之前多了不少,但是每个楼盘之间有什么区别,购房人却很难分辨,于是策划人大胆提出一个概念——血统。主张房子是有血统的,不是平民百姓家出身。比如,“纯德国原装进口”、“世袭了欧洲经典气质”等等,这确实给当时的暴发户洗清身份和小百姓提高门第的心愿找到了慰藉。但随着岁月流逝,楼房外立面褪色,就连住户都忘了这房子曾经身价倍增的理由。

我们还买过“位置”。

“地铁上盖儿”这个理由曾经让一些楼盘有了10%的溢价空间。工薪阶层的双职工要每天为饭碗奔波,而刚刚发展起来的北京地铁网络,是最便利和最迅速的安全交通方式。但由于这个理由太给涨价增添理由,没过多久,真正需要天天跑通勤的职工们,却往往买不起“盖儿”上的房子。

我们还买过“教育”。

 

2005年之后,教育地产的概念已经被炒得行情飞涨,“学区房”在长达近十年的历程中经久不衰。家里有学龄儿童的要买,家里没孩子上学的也买,家里孙子都不上学了的,买一套也吃不了亏。于是到了今天,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经费几十倍上百倍地增加预算,因为买一套学区房不仅仅是消耗,还是看得见的利润。

我们今天在买“空气”。

君不见今天的房地产广告中已经出现“PM2.5”?楼书中越来越多出现了“阳光”、“空气”等字眼。在市民谈雾霾色变的年代,不自主地认可了捆绑销售给我们的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

我们明天还会买什么?

你以为我们已经成熟了?历史有的时候是惊人的相似,也许弄不好,这些东西还能回过头来再卖给我们

 

上一页|1|
/1页